![预测建筑行业这10大发展趋势你们准备好了么?](https://qyyi.cn//aiimages/21/101938.png)
2021年悄然而至,这一年将会发生很多变化,这些变化将涉及到各个领域,作为建筑行业从业者来说,对于2021年或将发生的这10大趋势,你们做好准备了么?
一、基建投资增长率下降
2021年基建政策多变,环保趋严、PPP新规严控新增项目、清理存量项目,并限制央企的参与,据基建通大数据分析,明年基建市场投资增长率下降是肯定的,预计总的基建市场投资增长率将会由2021年的15.6%降至2021年的10%以下甚至是负增长。
1、换届的调整和激励效应往往对经济有较明显的影响。从历史经验来看,换届当年和次年基建投资往往稍高于其他年份。而且目前各行业都在转型的关键阶段,此时保持基建平稳过渡非常关键。
2、随着2021年地产销售进一步下行,环保压力不减,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,基建投资仍然是最立竿见影的稳增长手段。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,各地纷纷相应提出了交通强省的新定位,包括浙江、江苏、四川、海南等地交通部门先后召开会议,提出建设交通强省,加快下一步的交通投资步伐。从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来看,未来几年,地方政府基建投资意愿仍在。
3、由于2021年前3季度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9%,高于2015年、2016年的同比增速(分别为9%和24%)。因此过去一年间的订单项目充足,直接导致未来几个季度的建筑业活动仍将保持景气。
二、PPP投资方向结构性调整
1、从目前PPP项目占比看,市政工程、交通运输、生态建设和环保3类项目合计占PPP管理库比例58.6%。近期媒体报道,包头、西安等城市地铁项目均被叫停,与此次PPP项目新规结合看,政策层显然对于PPP投资方向有所考虑。
未来PPP清理退库过程中可能会对项目构成产生一定的结构性影响,市政工程类项目占比或将下滑,而作为目前政策重心的环保生态建设类项目则可能占比提升(链接:格局大变,17.8万亿会是最高点么?2021年PPP市场六大预测),这也符合十九大中对于环保领域的会议精神。
2、加强政策监督的目的是剔除不合条件、质量不高的PPP项目,如人口密度不足的城市的地铁项目。但是即便如此,我们认为,和政府引导的区域合作计划(如广东“大湾区”蓝图、雄安新区以及长三角城市群)相关的战略性项目仍将得到预算支出和政府债务发行的支持。
三、混改进入深水区
2021年国企改革如火如荼,央企重组加速,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,公司制改革接近尾声。2021年国企混改有望加速落地并初见成效,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会大概率出现,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。
作为本轮改革的突破口,混改更是掀起热潮。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,目前3批50家企业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、中央企业中已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户数占比68.9%,21个省(市)126户企业开展了员工持股试点,半数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众化的上市公司。
四、农民工变身法人创业潮
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,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,实行告知备案制。逐步建立施工承包企业自有建筑工人为骨干,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建筑工人为主体的多元化用工方式。
劳务资质取消后,2021年必定是包工头数量井喷的一年!原来在老板手下干活的带班,摇身一变注册公司成了法人!这标志着全国取消劳务分包资质,包工头将进入一纸营业执照就能干工程的年代创业大潮。
五、工程总承包(EPC)模式的盛行
近年来,国家发展进入“新常态”,建筑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,在寻求改革突破的关键时期,国家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。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开展,我国需求侧的市场主导地位愈加突显,建设单位作为买方市场,势必将更多选择对其更有利的EPC工程总成包发包模式。
六、建筑企业互联网信息化将出现井喷
在新的发展周期和竞争形势下,主流建筑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着管理相对粗放、竞争水平弱、利润率低下等问题。由于信息传输不正确和不及时,导致企业成本增加20%-30%。
那么如何控制质量、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、管控风险?如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?如何解决多项目跨区域多层级集约管控和协作管理难等问题?实现对如采购、付款等高风险环节的有效控制的目的?
其次是在企业淡化资质方面,取消资质后应该以什么方式代替资质评审呢?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,企业资质都实现了电子申报和智能化审批,还建立了失信惩戒制度和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。企业以品牌形象取代企业资质,政府部门以备案制替代资质评审。
七、建筑市场信用时代来临
2021年以来,诚信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。4月,住建部印发了《关于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、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分工方案的通知》(建办厅[2017](32号),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企业和注册执(从)业人员,依法可能被吊销资质或资格;推行“四库一平台建设”,初步实现建筑市场“数据一个库、监管一张网、管理一条线”的信息化监管目标。
2021年12月11日,住建部正式推出《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》,对建筑市场信息的采集、使用、失信惩戒等方面都做了具体指导,特别强调了对按照信用状况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,也意味着信誉良好将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。
八、装配式建筑将迎来全面发展
装配式建筑作为行业迈向工业化的一大转折,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,也因此不断迎来政策东风,国家层面及全国各地均设定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发展目标,出台相关政策,加大扶持力度。
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明确提出: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,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;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,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%。《建筑产业化发展纲要》中指出,到2020年,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%;到2025年,比例达到50%以上。
九、受益“一带一路”,国际工程孕育新机
自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3年多来,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,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,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,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,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,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。
随着国内总体投资增速放缓,拓展国外市场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,“一带一路”政策正好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发展机遇。去年1—10月,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新签合同额1655.2亿美元,同比增长11.1%;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的61个国家新签合同额843.9亿美元,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%。
十、基建私人定制
基建领域互联网融合比较慢、向来缺乏创新基因。比如中国的建筑设计向来是“千城一律”、“千隧一面”、“千桥一面”,城市规划、设计图纸更是“东抄抄西抄抄,没有深入研究特定城市特定的历史文化,最后结果导致了大部分城市一个面孔”。